金黔在線訊(本網記者 趙曌)一場春雨剛過,空氣中還透著泥土的芬芳。一大早,村民莫月晃就扛著鋤頭來到自家馬鈴薯地里。成片的耕地里,已經有不少農戶在忙著收馬鈴薯……3月6日,參加“新起點·開放合作區域行”的記者在雲南省德宏州芒市軒崗鄉的冬季馬鈴薯種植基地看到,農曆正月剛過,這裡卻早已經是一片收穫的忙碌景象。
  村民莫月晃正在自家地里挖馬鈴薯
  冬季馬鈴薯:“一開春就迎來開門紅”
  “一年之計在於春。”春種秋收本是大自然的規律,然而在雲南德宏,勤勞聰明的勞動人民卻敢於打破常規,把希望的種子播灑在冬天的大地上,春天也就變成了他們收穫的季節。眼下,正值軒崗鄉冬季馬鈴薯成熟的時節,村民們已經開始了新一年的農忙。
  踩在鬆軟的泥土上,莫月晃熟練地揮著鋤頭,很快就在地里開出了一條“馬鈴薯道”。不時挖到大個兒的馬鈴薯,她笑得眯起了眼,“今年的收成應該還不錯。”莫月晃告訴記者,自己家裡種著4畝多地,冬季就全部種上馬鈴薯,“去年春天的時候收穫了12000多千克。”她說。而這12噸的馬鈴薯,就讓莫月晃一家收入近4萬元,“一開春就迎來了開門紅。”
  村民正在將剛挖出的馬鈴薯裝箱
  軒崗鄉芒廣村村委會副主任岳賽介紹,隨著冬季農業的開發推廣,目前芒廣村委會下轄的7個自然村5000多農民中,除了夏季種植水稻外,90%以上的農戶都參與了冬農種植,全村7000多畝耕地80%都種上了冬季馬鈴薯。“畝產一般在2.5噸以上,人均畝產值能達到6000元左右。”岳賽告訴記者,全村農民去年的人均收入達到了6400元。“和20年前的1000來塊相比,翻了好幾番。”
  在軒崗種了20多年馬鈴薯的馮賽晃感慨道:“這兩年種馬鈴薯確實越來越賺錢了。”隨著政府在良種培育、科學種植、產銷對接等方面的努力,馮賽晃和村民們都享受到了不少實惠。“品種好了,產量也就提高了,賣的錢肯定就多了。”他說。
  “以前都是靠拖拉機運出去,現在馬鈴薯一熟就有大卡車進來收。”讓他最高興的,還是產銷之間的對接,“軒崗的路不好,以前外面的老闆進不來,馬鈴薯都賣不出去,只能爛在地里。”如今,村裡的農業中心、馬鈴薯合作社等不僅僅提供良種、技術的支持,更重視經銷商的引進,解決了農戶過去“賣不出去”的大難題。
  一位農民正在整理剛挖出來的馬鈴薯
  “冬農”成德宏農業的“精彩力作”
  2013年,芒市軒崗的冬季馬鈴薯創造了畝均收入10500元的典型,而這,僅僅是德宏州冬季農業推廣的一個縮影,乘著全省高原特色農業發展的東風,全州的冬季農業正發展得風生水起。
  冬季農業的開發,源於德宏得天獨厚的自然環境。地處低緯高原的德宏,屬南亞熱帶季風氣候,歷年平均氣溫18.4-20℃,氣候宜人、日照充足、雨量充沛。四季不明顯,春溫高,夏季長,秋多雨,冬極短,雨熱同期,乾冷同季,年溫差小,日溫差大。優越的冬季氣候條件和豐富的熱區資源是進行冬季農業開發的理想區域。
  天時、地利,冬農的開發自然也離不開“人和”。一直以來,德宏始終將冬季農業作為推進農業結構戰略性調整、提高農業綜合生產能力、增加農民收入和夯實高原特色農業建設產業基礎的重點工作來抓。各級農業部門積極探索實現政策性補貼與主推品種、主推技術和主體培訓掛鉤的新措施,發揮政策主導,完善冬農開發產前、產中、產後的各項服務工作,充分保障農民的增產增收。
  經過多年的努力,冬季農業已經成為德宏州種植結構調整、農業增效、農民增收的優勢特色產業。根據農業部門的統計,2013年,德宏州共完成冬農開發總面積122.1萬畝,實現農業產值15.78億元,同比分別增7%、35%;完成糧食種植面積48.4萬畝,與去年基本持平,實現總產12.88萬噸,同比增1%;完成訂單面積50萬畝,同比增9%;參與冬季農業開發農戶18萬戶、81萬人;開發區農民人均開發收入1945元,同比增30%。冬農開發正不斷做大做強做優,繼續向規模化、區域化、優質化、產業化方向發展。
  堆在棚子里等待運走的馬鈴薯
  記者手記:
  採訪結束,記者準備離開軒崗時,突然被一陣悠揚、空靈的傣家民歌所吸引。聲音的來源是一個堆放馬鈴薯的草棚,草棚里堆滿了已經裝箱、裝袋的馬鈴薯,即將被裝上卡車,銷往北京、上海、廣州、西安等大城市。而像這樣的棚子,在這個馬鈴薯種植基地的田間地頭隨處可見……
  和莫月晃、馮賽晃一樣,村裡的傣族老鄉們很多名字都帶了個“晃”字,他們告訴記者,在傣語里,這是“紅彤彤”的意思,“就像太陽光一樣。”隨著雲南省高原特色農業的整體推進,德宏冬季農業的“文章”也越做越大,村民的生活正如同太陽的光輝一般,一天天紅火起來。  (原標題:雲南德宏:推廣高原特色農業 冬季馬鈴薯種出增收的“春天”)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wi83wiuiqf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